拍球的TPK1基因 综合讨论组

看一下“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会有什么启发?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1]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 [2]  ,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 [3]  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与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 [4]  ,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TA说
2018-10-29 • IP属地加拿大
按热门排序    按默认排序

9 个回复

贺楼氏,后改为楼氏。
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
是连氏,后改为连氏。
仆兰氏,后改为仆氏。
若干氏,后改为苟氏。
拔列氏,后改为梁氏。
拨略氏,后改变为略氏。
若口引氏,后改为寇氏。
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普陋茹氏,后改为茹氏。
贺葛氏,后改为葛氏。
是贲氏,后改为封氏。
阿伏于氏,后改为阿氏。
可地延氏,后改为延氏。
阿鹿桓氏,后改为鹿氏。
他骆拔氏,后改为骆氏。
薄奚氏,后改为薄氏。
乌丸氏,后改为桓氏。
素和氏,后改为和氏。
吐谷浑氏,依旧吐谷浑氏。
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
贺若氏,依旧贺若氏。
谷浑氏,后改为浑氏。
匹娄氏,后改为娄氏。
俟力伐氏,后改为鲍氏。
吐伏卢氏,后改为卢氏。
牒云氏,后改为云氏。
是云氏,后改为是氏。
叱利氏,后改为利氏。
副吕氏,后改为副氏。
那氏,依旧那氏。
如罗氏,后改为如氏。
乞扶氏,后改为扶氏。
阿单氏,后改为单氏。
俟几氏,后改为几氏。
贺儿氏,后改为儿氏。

出连氏,后改为毕氏。
庾氏,依旧庾氏。
贺拔氏,后改为何氏。
叱吕氏,后改为吕氏。
莫那娄氏,后改为莫氏。
奚斗卢氏,后改为索卢氏。
莫芦氏,后改为芦氏。

没路真氏,后改为路氏。
扈地于氏,后改为扈氏。
莫舆氏,后改为舆氏。
纥干氏,后改为干氏。
俟伏斤氏,后改为伏氏。
是楼氏,后改为高氏。
尸突氏,后改为屈氏。
沓卢氏,后改为沓氏。
嗢石兰氏,后改为石氏。
解枇氏,后改为解氏。
奇斤氏,后改为奇氏。
须卜氏,后改为卜氏。
丘林氏,后改为林氏。
大莫干氏,后改为合氏。
尔绵氏,后改为绵氏。
盖楼氏,后改为盖氏。
素黎氏,后改为黎氏。
渴单氏,后改为单氏。
壹斗眷氏,后改为明氏。
叱门氏,后改为门氏。
宿六斤氏,后改为宿氏。
馥邗氏,后改为邗氏。
土难氏,后改为山氏。
屋引氏,后改为房氏。
树洛于氏,后改为树氏。
乙弗氏,后改为乙氏。
东方宇文、慕容氏,即宣帝时东部,此二部最为强盛,别自
有传。
南方有茂眷氏,后改为茂氏。
宥连氏,后改为云氏。
次南有纥豆陵氏,后改为窦氏。
侯莫陈氏,后改为陈氏。
库狄氏,后改为狄氏。
太洛稽氏,后改为稽氏。
柯拔氏,后改为柯氏。
西方尉迟氏,后改为尉氏。
步鹿根氏,后改为步氏。
破多罗氏,后改为潘氏。
叱干氏,后改为薛氏。
俟奴氏,后改为俟氏。
辗迟氏,后改为展氏。
费连氏,后改为费氏。
其连氏,后改为綦氏。
去斤氏,后改为艾氏。
叱卢氏,后改为祝氏。
和稽氏,后改为缓氏。
冤赖氏,后改为就氏。
嗢盆氏,后改为温氏。
达勃氏,后改为褒氏。
独孤浑氏,后改为杜氏。
凡此诸部,其渠长皆自统众,而尉迟已下不及贺兰诸部氏。
北方贺兰,后改为贺氏。
郁都甄氏,后改为甄氏。
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山西大同市的人跟我的祖源近!
元月十号 - 【杜】O-MF2636/外公【崔】T-Y13290/外婆【张】O-F723
相似祖源地就别看了。。。。不靠谱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

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扰边境,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后,鲜卑族逐渐摆脱其控制。85年和87年,鲜卑两次攻打匈奴,反抗压迫。91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草原。

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先后建立国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鲜卑族共建立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并。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鲜卑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锡伯”是本民族的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称sibe。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韦”、“失比”、“西伯”、“席伯”、“席北”、“史伯”、“锡窝”等不同译音,都是siwe的同音异写。锡伯族的祖先是东胡系的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就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以“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公元48年以后从大兴安岭迁移到呼伦贝尔地区。此后又往南迁徙。386年,拓跋鲜卑的大部分进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权,而另一部分以“室韦”为号,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洮儿河等河流域活动,其中的一部分室韦成为锡伯族的祖先。
尉迟(读音yù chí)是以部落名命姓。前秦时期苻坚攻灭鲜卑拓跋部族,建立代国。后来拓跋邽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与此同时,鲜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迟部落,号尉迟部,如同中华之诸侯国。后来尉迟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
尉迟氏是于阗国尉迟王朝的国姓,先后出过三十八位国王,国祚长达1238年,如尉迟僧乌波、尉迟苏拉。
《后汉书·西域传》所载于阗王名“位侍”,可能就是尉迟的异译。《新唐书·西域传》记载于阗“自汉武帝以来,中国诏书符节,其王传以相授”。亲历于阗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叙述于阗建国后说:“自兹已降,奕世相承,传国君临,不失其绪”。可知尉迟氏家族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控制着于阗政权。据研究,尉迟本不是姓氏,而是最初的于阗国名前的头衔,其意是征服者、胜利者,自第三代于阗王起,用这一头衔作为姓氏。
 
有一些地名为什么读”yu"? 比如:“yu"家畔、”yu"家畖、“yu"家庄,为什么?
楼主是尉迟氏?
不是,随便看看。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